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康熙的母亲(康熙的母亲和孝庄皇后)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661年,年仅8岁的小玄烨登基,年号康熙。此前偌大的紫禁城内并无他的一席之地,直到此时他才正式入住紫禁城。
小玄烨的生母佟妃只是后宫里不受恩宠的妃子中的一员,玄烨降生时,父亲顺治皇帝专宠董鄂妃,自然对这个不请自来的三阿哥无一点兴趣。
据传一日佟妃给孝庄请安,孝庄看佟妃走到门口时身上有龙缠绕,孝庄说她怀福临(顺治帝)时也有这情况,遂大喜。
可能缘于此,皇祖母对这个小皇孙甚是喜爱,她看出不论天赋和气质,都是福临诸子中,最突出的一个。
这位皇祖母给他配备了最好的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也从皇祖母这得到了亲情的温暖。同时皇祖母对他也是严厉的,康熙回忆童年时,不无感慨地说:“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秩,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我自小在学走路,学说话时,就被圣祖母教育,凡是吃饭,走路,说话均有规矩,即使平日里独自一人,也被教育不敢随便越规。否则就会被加倍惩罚,才会有今日的成就。
小玄烨出生后为了避痘,就被抱出了景仁宫,住在紫禁城西华门外的别院,一直住到了8岁登基。
这处别院因着康熙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被称为“龙潜旧邸”。雍正时期改为福佑寺,因是皇家寺庙,自古至今不接待香客施主。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
1712年,康熙问奶妈:“你儿子官做得怎样?”奶妈回答:“噶礼这小子贪赃枉法的事没少干。”康熙大惊,将噶礼革职。不料,奶妈又对康熙说了一事,康熙大怒,处噶礼凌迟。
亲妈为什么举报儿子噶礼呢?这要从乡试放榜说起。
那日,江南贡院刚把乡试榜单贴上,考生们就围了上来。
“怎么他也考中了?”人群中响起一片诧异声。原来中榜名单里多是有钱人或官宦子弟,大字不识几个的吴泌和程光奎竟然也考中了。
上千名考生不服,到府学和江南贡院要求调查。他们让两位考官出来解释,可他们怕被揍躲着不出来。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官兵的呼喝声。原来,两江总督噶礼派兵前来抓捕闹 事考生。
噶礼的祖上是清朝开国功臣,母亲是康熙奶妈,自己又随康熙帝亲征过。这个在大清横着走的人物,主动帮考官解围,实在耐人寻味。
眼看事态严重,江苏巡抚张伯行直接上报康熙帝。
主考官左必藩怕事情闹大脱不了身,也写了奏折:说考生闹 事是考官王曰俞、方名等收受了吴泌等人的贿赂。自己眼睛不好,多数卷子是副考官赵晋批的,他的责任是失察。
康熙已从张伯行的奏折中得知事情经过,知道左必藩的陈述明显避重就轻。他接到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发来的密报后,下旨让大学士张鹏翮去江苏查案。
张鹏翮会同噶礼、张伯行等共同审理,很快查出被揭发的两位考生。
一个是盐商程光奎。他利用副考官赵晋和知县方名,提前抄好答案藏在考场。为保万无一失,还在考卷上做了记号。
另一个是盐商之子吴泌。他托关系找到知县王曰俞等,花5000两银子在考场找个学习好的考生坐在隔壁,抄他的答案,同样卷上做标记。
张鹏翮分别传唤这两人,结果发现吴泌连《三字经》都背不全,吴泌只会写《百家姓》的“钱”字。
这两个情节严重的人落网后,又陆续查出几个作弊的考生。
查案过程中,张伯行发现吴泌给过前任安徽巡抚的家人李奇300两黄金。李奇辩解说,金子全给了考场提调官的家人轩三,但轩三不承认拿过。
推来绕去,结果牵扯出一大群人,但行贿钱数却对不上账。坐在一旁的噶礼拍着桌子吼:“定是证人李奇胡说八道,给他上重刑。”
张伯行一边制止,一边请钦差张鹏翮定夺。没想到,一向铁面无私的张大人沉思了半天说:“既然已经查出行贿人,就直接判刑。至于受贿人,到副考官赵晋为止结案。”
张伯行不理解,一向耿直的张鹏翮,为啥做出反常举动?
原来张鹏翮是投鼠忌器。大儿子张懋诚曾因小事得罪过噶礼,噶礼放话再有下次就杀了他。张鹏翮不想激怒噶礼,怕对儿子不利。
张伯行一气之下再写奏折给康熙,信中说噶礼可能参与受贿且数额巨大,请皇帝速查。
哪知,噶礼也快马加鞭送上奏折,反咬张伯行,说他发现反清禁.书《南山集》不报,还与书中作序的人结交。
两个人在奏折里互相攀扯,康熙大怒,立刻解除两人职务。
案子没了解,办案人却被撤职。康熙只能再派漕运总督赫寿协助查案。
二审,依旧是张鹏翮主审,这次没有总督、巡抚大人监督,张鹏翮以为案子能轻松搞定。
没想到,次日要来作证的知县陈天立家人来报,说他昨晚上吊死了。
曹寅将此事密奏,康熙令安徽巡抚梁世勋调查死因。
梁世勋查了几天,但一点蛛丝马迹也找不到。张鹏翮只好公布终审结果:吴泌处绞刑,程光奎、赵晋、方名等充军流放,左必藩、张伯行革职、噶礼降级。
这个判决百姓不满意,张伯行怎么判得比噶礼还重?康熙也不满意,张鹏翮明显偏袒噶礼。
这天,康熙帝在宫中遇到奶妈,问他儿子噶礼是个怎样的人。奶妈说儿子贪赃枉法。康熙听后,马上组织三审团队,由户部尚书穆和伦和工部尚书张廷枢带领。
审理结果:程光奎考场作 弊、贿赂考官也处绞刑;赵晋、方名等受贿渎职一起处斩,噶礼和张伯行维持原判。
穆、张两人感觉判得比二审强多了,跑去邀功。康熙却没好气地说:是非颠倒!
康熙帝为啥这么说?因为他深知张伯行为官多年刚正不阿,而噶礼的人品就别提了。
四审官员出发前,康熙帝暗示他们张伯行是清官,噶礼操守有问题。
这可难坏了四审官员,皇上的心思大家清楚,但是严惩正二品噶礼,得罪人的事都不愿干。
这些老滑头给出的结案陈词是:噶礼乱逮捕考生,对证人重刑逼供,跟张伯行互撕。将噶礼、张伯行一起革职。考虑到张伯行是清官,他的去留请皇帝做主。
康熙无奈,只能自己做终审员,将噶礼革职。张伯行虽革职却留用,后来提拔为吏部尚书。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
革职后的噶礼,不知从哪听说母亲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竟然往饭里下毒。母亲发现后,向康熙告发了儿子罪行。
康熙查明噶礼的确涉多起要案,且纵容家人犯罪,将他处死,家人量刑惩处,财产充公。
康熙帝在此案的处理中,没有偏袒心腹,不让清官被冤枉。
巡抚张伯行不畏强权,不放过幕后操纵者,还百姓一个公平公正,值得称赞。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因为邪不压正。
作者:诗烟入弦
编辑:兰馨
资料来源:《历史的温度6》
1723年5月,雍正刚当上皇帝不久,忽然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雍正立刻赶到永和宫侍奉母亲,可是当天夜里,母亲乌雅氏就去世了,这让雍正和母亲不和的传闻,更加雪上加霜,还背上了一条罪状。
雍正和母亲乌雅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历史皇帝和母亲之间最特殊的一对母 子。
平日里雍正和母亲之间关系寡淡如水,雍正当上皇帝后,母亲乌雅氏处处给雍正难堪,一点也不为儿子雍正感到高兴。
雍正的母亲乌雅氏,是从一位不起眼的官女子,一步步获得康熙的宠爱,走到皇太后的位置,按道理应该感到知足和满意了,就是和雍正死不对福,最后也落得无福享受的结局。
乌雅氏本身出身并不高贵,可以说出身微贱,她的祖父曾经当过御膳房总管,相当于内务府的包衣奴才,到了乌雅氏这一代属于正黄旗的包衣,14岁通过选秀入宫,成为康熙后宫中一名不起眼的官女子。
乌雅氏17岁时,被康熙临幸,不过之后康熙也就把这茬给忘记了,毕竟康熙的女人太多了,直到两年后,康熙又再次临幸乌雅氏,这次后她就怀上了孩子。
1678年,四阿哥胤禛出生,康熙册封乌雅氏为德嫔,住在永和宫,一直到去世。
按道理,乌雅氏母凭子贵,因为胤禛的出生,身份地位也开始提升,应该喜爱胤禛才对,可是他们在外人眼里,却没有半点温情,造成雍正和母亲之间鸿沟的直接原因,还是当时的抚养制度。
按照当时的清廷后宫的制度,长子胤禛出生之时,乌雅氏是个没有封号和位份的官女子,因此乌雅氏没有抚养皇子的权力,加上生产后不到半年就再次有孕,也没有精力抚养胤禛。
虽然没有记载胤禛是何时交给佟佳氏抚养的,但是应该在乌雅氏身边时间并不长。
而作为母亲的乌雅氏对于自己的孩子,生却不能亲自抚养,对于刚刚成为母亲的乌雅氏来说,除了无奈外,应该也有些许的痛苦。
后来,乌雅氏有资格抚养小儿子胤祯后,就把全部的母爱都倾注在小儿子身上,在雍正的眼里,母亲对于弟弟的偏爱,让雍正耿耿于怀。
1722年,雍正终于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康熙皇位的继任者,乌雅氏做为雍正生母,也同样再次母凭子贵,成为圣母皇太后,徽号仁寿皇太后。
然而,让雍正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和亲妈之间的关系,竟然演变的愈加不和,甚至他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对抗。
首先是在康熙死后,乌雅氏哭着喊着要给康熙殉葬,这让刚即位的雍正实在难堪,自己刚当上皇帝,母亲就要着急的去死,这不是当着天下人打自己的脸吗。
其次,乌雅氏也不知道是不懂礼数,还是要故意找茬给雍正难堪,乌雅氏竟然拒绝皇太后的封号,也不接受雍正的行礼。
太后不接受皇帝的行礼,这在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即使当时的朝臣苦苦请求,乌雅氏就是铁了心不答应,最后,雍正再三恳请下,乌雅氏也勉强接受了行礼。
最后,成为皇太后的乌雅氏,按照规定应当搬到太后的寝宫宁寿宫居住,这次乌雅氏坚决不让步,雍正出马也不同意,一直到病死在永和宫。
有人说,乌雅氏之所以处处为难雍正,是因为不希望雍正当皇帝,而是希望自己的小儿子胤祯成为皇帝。
我倒是觉得这种说法不妥,毕竟两个儿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在谁当皇帝的问题的,对于乌雅氏来说没有区别,她都是圣母皇太后。
乌雅氏虽然偏爱小儿子胤祯,但是雍正并没有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且在后来一直也希望修补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没有得到母亲的回应。
雍正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在自己当上皇帝后,会给自己带来诸多烦恼,不但生前处处为难自己,就是在母亲去世后,也给自己留下一条逼母致死的罪名,在野史中流传着乌雅氏为了死进行绝食、撞柱几个版本的故事。
不过,雍正在母亲死后,还是尽了儿子的本分,将母亲和康熙合葬在景陵,并且在乌雅氏三周年忌辰时,雍正还准备亲往景陵祭陵,后来被大臣劝阻,才命令弘历前往代为行礼。
乌雅氏虽然不喜欢雍正,但是她一生所得到的恩荣,都是雍正带来的,这一点她想不承认都难。
乌雅氏一生总的来说是圆 满的,作为妃子得到康熙的恩宠,即使在50岁的高龄仍然可以侍寝康熙;作为母亲生下胤禛和胤祯,一个成为皇帝,一个是镇守一方大将军。
作为母亲如果能够,心平气和的对待两个儿子的问题,后面的人生将是享尽荣华富贵,而小儿子胤祯的结局也许会好一些,偏偏她最后在纠结挣扎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对此,大家如何看待呢?#我在头条看纪录片##历史##故事#
1688年,75岁的孝庄病逝,她一手带大的孙子康熙,当众嚎啕大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谁料,康熙走出寝宫后,却下旨:拆掉祖母生前最喜欢的5间宫殿,棺椁也不要下葬。此后孝庄停灵三十七年。
孝庄对康熙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康熙6岁时,父亲顺治就因天花离世,次年,母亲也早早去世,年幼的他没了父母,还成了龙座上的皇上。
幼年失恃失怙,祖母孝庄就是他的依靠。孝庄照顾他抚慰他,只想在有生之年,看着孙儿坐稳皇位,做一个不同于他的父亲顺治的有为皇上。
皇上这个位置看来荣耀,但对一个年幼无知之人来说,却是处处风险。
顺治年幼时,孝庄处处受人掣肘,不能亲自教导他,母子二人也生出了嫌隙,不管是在他后宫选妃还是在政见上都有诸多不一致。
为了不重蹈覆辙,孝庄对康熙的教导可谓尽心尽责。在康熙不能亲政那些年,孝庄常教育他多读书多学习本领。
在她的影响下,年幼的康熙上进爱读书,每天早晚都要诵读诗书,这好学的习惯他持续一生。
长大后,康熙求知若渴,还想过去偷偷参加科举。连孝庄也感叹:“皇上贵为天子,却自苦如学子。”
眼看康熙一天天长大,朝中之事却被辅政大臣把持,年幼的康熙连顺利亲政都成了难事,孝庄又殚精竭虑,给康熙定下了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为皇后。
果然,在索尼的帮助下,康熙顺利登基,还和皇后感情日笃。
康熙亲政时,孝庄任他历练,可遇到危险时,又会出面为他解决难题。康熙决定平定三藩时,孝庄心有犹豫,正艰难时,北境又生边患,康熙无比沮丧。
孝庄却安抚他,为他推荐将领,并拿出自己的积蓄捐作军资,支持康熙派兵两线作战。
康熙取胜后,为孝庄加封,她却说:“皇上仁孝,只是深宫的人不需要这些,只图皇上能好。”
孝庄不干政不贪权,却在关键时刻为他兜底,一点点将康熙培养成了一个明君。
康熙曾感叹:“没有太皇太后栽培,朕断不会有今日。”
康熙的一生,对祖母孝庄的感激以及孝心也天地可鉴。
每次和孝庄出行,路遇坎坷时,康熙必定下马亲自为孝庄扶轿,生怕他老人家有闪失。
他独自出行时,见到什么好玩的好吃的,也定会令人快马送回京城,想让孝庄高兴。
在得知孝庄生病后,康熙带着百官顶着风雪步行到天坛,祭告说:“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他说话时情真意切,大臣们闻之无不感动。
可这发自肺腑的祈求,还是没能换来上天垂怜,年过70的孝庄还是病倒了。
孝庄病重时,康熙正在进行尼布楚和谈,其中决策对朝廷甚是重要。
可他坚持在祖母床前侍奉,吩咐朝臣说,若非万不得已,不得前去后宫打扰他。就这样,康熙衣不解带地侍候了孝庄一个月,她的病还是回天乏术。
临终前,孝庄算出还有几天便要过年,害怕丧仪令康熙为难,便留下遗言说:“我离世后,皇上只能罢朝三日祭奠,随后一应葬礼从简。”
另说:“我一生挂念你们父子,就将我葬在你父身边。”
孝庄离世后,康熙大哭不止,朝臣苦劝不住,数次呼道:“皇祖母一去,只留下朕一人。”
他不顾马上就是年礼,责令礼部官员不准再提过年之事,只安心筹办孝庄的丧礼。
然而,孝庄的下葬之处却令康熙无比为难。按照祖制,孝庄应该与皇太极合葬。
可皇太极当时采用的是火葬,用得是骨灰坛。而孝庄离世时,风俗大多变成了土葬,装殓要用棺椁,合葬很是困难。何况,依照孝庄遗愿,她想葬在儿子顺治和康熙的陵墓之间。
但假若将她葬入顺治的陵墓中,于礼不合。
康熙不忍拂逆祖母遗愿,又不想她的丧仪失制,于是,他便下令将孝庄生前最喜欢的五间宫殿拆掉,在她的停灵处原样搭建,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康熙想用这样的方式,继续侍奉已经离世的祖母。
或许是不忍离别,又或许是迟迟找不到祖母该以何种方式下葬,康熙离世前也没有将孝庄下葬。孝庄的棺椁就这样一直在那个后搭建的宫中停放了37年。
雍正即位后,才决定将孝庄入土为安。
他另辟蹊径,将孝庄就地下葬,并为她单独建造了一个皇后陵。取名昭西陵,在名称上和皇太极的昭陵相对,给予了孝庄应有的尊崇。
孝庄也达成所愿,左右分别和顺治与康熙相邻,和子孙相依相伴。
德妃一生尽心尽力的辅佐康熙,年过50牌牌都已经被翻烂还被叫去侍寝,只为儿子能有个好前景。可当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登基时,她却宁愿绝食殉葬。#康熙#
德妃15岁时,通过选秀入宫,一次机缘巧合,她替康熙生了皇四子胤禛。母凭子贵,康熙就将她封为德嫔。
但清朝后宫规定,位份不够的嫔妃所产的皇子,都要抱给位份高的嫔妃来抚养。因此四皇子就被抱给了贵妃佟佳氏抚养。
因祸得福,佟佳氏名下无子嗣,所以对于雍正的教育成长犹为伤心,就如同待自己孩儿一般。
德嫔出身不高,和前朝高官无姻亲关系,这也使她无机会在后宫争权夺利,这是康熙很看重的一点,时常会找她聊天散散心。
寻常妃子人老珠黄之时早已被皇上淡忘,可五十多岁的乌雅氏,绿头牌子不仅没被撤掉,还被康熙帝翻得掉了漆。
后来,德嫔又顺利为康熙产下两位皇子,皇六子胤祚和皇十四子胤祯,德嫔顺利升为德妃,有了养育自己孩子的权利。
在养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和在亲生母亲身边长大的孩子,性格完全不一样。胤禛思虑缜密、城府颇深。而胤祯则阳光洒脱、勇猛果敢。胤禛韬光养晦的时候,胤祯也没闲着,他率军西征,为保卫清朝大西北做出巨大贡献。#雍正#
胤禛因为一直在佟佳氏身边长大,一直以为佟佳氏才是他的生母,直到快成年了才被告知自己的生母是德妃。
胤禛和德妃这么多年一直同处于一个后宫,德妃未对大儿子没有表现出一丝关爱,不闻不问。以至于两人相见,不知该如何开口。
康熙晚年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其中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祯的表现在众多皇子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为了选出更优的候选人 他一面给十四阿哥兵权,让其壮大,一面在京城扶持四阿哥,给他重任。
在朝臣面前,军功往往来得比任何政绩都要直接、实在。十四阿哥将继承王位的呼声一度高昂。可是康熙却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传位给四皇子胤禛
同样是自己的儿子,德妃却希望胤祯继位。伴随着雍正登基,关于他“弑君弑父”“篡改遗诏”的传闻甚嚣尘上,更令雍正不能容忍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居然也来横插一脚。
首先德妃在康熙死后哭着喊着要为康熙殉葬,其次新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都是去给皇太后行礼,但是乌雅氏却拒绝儿子的行礼。再然后,乌雅氏拒绝皇太后徽号。
雍正每次前往母亲寝殿请安时,不知心里是何种滋味。
在德妃心中,小儿子胤祯才是最受先皇宠爱,最为合适的继承人。至此,将皇十四子胤祯从西北战场召回,幽囚于景陵中。
雍正元年五月,永和宫突然传出乌雅氏病重的消息,雍正听说后立刻赶到永和宫侍奉母亲,他昼夜不停侍候在母亲左右,衣不解带亲喂汤药,可惜,母子之间短暂的温存竟成了再也无法触及的温暖,当天夜里,乌雅氏就去世了。
雍正为此背上了逼母至死的骂名。
雍正已经尽到了为人子女的责任,同样是亲生儿子,一个是巅峰之时养在身边的幼子,一个是微末之时养在别处的长子,一母同胞却有亲疏之别,母亲的偏心难免叫人心寒。
如果你是雍正,对于母亲你们会怎么处理呢?
1717年,63岁的康熙握着76岁的孝惠太后的手,一遍一遍地说:“儿子在这,儿子在这。”处于弥留之际的孝惠太后勉强把眼睛睁开,看着康熙关心的面容,泪如雨下。
孝惠太后是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来自科尔沁草原,姓博尔济吉特氏。
在孝惠之前,顺治皇帝已经娶过一任皇后,这位皇后脾气火爆,是孝庄太后的侄女,也是顺治的表妹。
顺治和自己这位表妹很不对付,两人几乎天天吵架,闹到了不废后不行的地步。
孝庄知道自己这个侄女跋扈奢侈惯了,她保得了一时,保不了一世。
无奈之下,孝庄同意了顺治的要求,废掉了第一任皇后。
但是孝庄也提出,顺治必须立自己的侄孙女,另一位博尔济吉特氏女儿为后,也就是孝惠皇后。
孝惠皇后比顺治小一辈,嫁进皇宫时,她才12岁,相当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
虽然同样是科尔沁公主,不过孝惠皇后没有上一任皇后那么张扬跋扈。
顺治尽管不喜欢孝惠,可也找不出她什么毛病,两人之间维持着一种面子上过得去的和平关系。
但这种状态随着董鄂妃的进宫逐渐被打破。
顺治太喜欢董鄂妃了,董鄂妃入宫的第二个月,顺治就立了董鄂妃为皇贵妃。皇贵妃的尊贵程度仅次于皇后,凌驾于众妃之上。
但顺治仍然不满意,他一心想要给董鄂妃皇后之位,废掉孝惠皇后。
董鄂妃十分惶恐,对着顺治长跪不起,说:“如果废掉皇后,臣妾将不敢再生存下去!”
顺治这才暂时作罢。
尽管被顺治百般嫌弃,但孝惠皇后并不是非常介意,她在皇宫中自在行事,从不刻意讨好任何人。
顺治死后,20岁的孝惠皇后升级为太后,顺治的第三子玄烨继位成为康熙皇帝。
孝惠太后虽然不是康熙的生母,但对康熙关爱有加。在孝庄太皇太后死后,孝惠太后就成为了康熙最亲近的人。
孝惠太后性格开朗,有着蒙古女子特有的爽朗气质。
康熙长大后,孝惠皇后经常跟着康熙回自己的老家科尔沁草原探亲和游玩。夏天时,她也会去承德避暑山庄长住。
每次孝惠太后赶到避暑山庄时,康熙都会亲自带着皇子们跪在地上迎接孝惠太后,表达内心的尊敬。
孝惠太后身体硬朗,几十年间很少生病,一直到1717年时,76岁的孝惠太后生了一场重病。
康熙担忧不已,他来到孝惠皇后的床前,日夜照顾。
其实,此时的康熙已经60多岁,为九子夺嫡烦恼不已的他,每天头晕目眩,脚也变得浮肿,身体早就垮了。
为了照顾孝惠太后,康熙用手帕裹着肿起来的脚,跪在孝惠太后的床前,握着孝惠太后的手说:“儿子在这,儿子在这。”
孝惠太后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她勉强把眼睛撑开,拉着康熙的手,示意康熙要注意休息,不必日夜照顾自己。
但康熙不肯听,他在孝惠太后的宫殿外边支了一个帐篷,一直守着孝惠太后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其情其景,让旁观者潸然泪下。
@晴朗文史阁
康熙与孝惠太后之间的母子亲情,成为了清朝皇室的一段佳话。
康熙之所以对孝惠太后这么好,除了和孝惠太后陪伴康熙多年,一直对康熙视若己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关外,也和康熙特殊的身世关联密切。
康熙7岁称帝,代价是父亲的早逝。9岁时,康熙的生母孝康皇后(佟妃)也去世了。
缺少父母疼爱的康熙只能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祖母孝庄太后身上,但康熙30多岁时,孝庄太后也去世了。
康熙痛彻心扉,感念人生无常。此后,他把自己对亲情的向往都转移到了嫡母孝惠太后身上。
两个早早失去了亲人的人,就这样把彼此当成自己的至亲,依偎取暖,度过了漫漫余生。
付出爱,才能收获爱。
这样看来,孝惠太后这一生,也算是温暖而知足的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继位,尊生母德妃乌雅氏为太后。太后本该从永和宫移居宁康宫,她不愿意,也拒绝上徽号“仁寿皇太后”,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九子夺嫡决赛局,四还是十四,扑朔迷离,皇太后这么一说,不是直接打脸雍正嘛?
1710年,康熙忙完事,对太监说:“让德妃来侍寝吧”,太监一脸震惊提醒到:“皇上,德妃主子50岁了,给您换个年轻的吧”?康熙大怒:“我今晚只要德妃”。
德妃就是乌雅氏雍正皇帝的亲生母亲,在生前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是因为直到50多岁还经常被皇帝翻牌子,也让很多年轻貌美的嫔妃忿忿不平。
从德妃入宫开始,在近20年的时间当中,总共生下了三子三女,可见其受宠程度冠绝整个后宫。
德妃家人世代为包衣奴才,自己也在14岁就进入皇宫。虽然没有过硬靠山,但由于长相出众,一进入皇宫就鹤立鸡群。
在一开始并没有成为康熙皇帝的宠妃,而只是像普通的宫女一样做简单的杂务。在入宫4年后,此时的康熙解决了三藩之乱意气风发,在看到长相貌美的乌雅氏,立刻就安排太监要让她侍寝。
在此之后,乌雅氏就从普通的宫女直接晋升为嫔妃。或许是由于上天眷顾,没过多久就给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雍正,此时名字还叫做胤禛[yìn zhēn]。
虽然乌雅氏贵为嫔妃,然而按照皇室的规定只有贵妃才能抚养皇子,于是就将四阿哥交给了佟贵妃抚养。
比较悲剧的是,乌雅氏很难与自己的孩子见上一面,至于四阿哥胤禛从小就由佟佳氏抚养,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反而和自己的生母有些冷淡。
从康熙19年开始到康熙27年,在8年时间中陆续生下六阿哥胤祚和十四阿哥胤禵,以及七公主、九公主和十二公主。
尤其是乌雅氏在生下六阿哥以后,康熙皇帝非常高兴,将她直接晋升为德妃,成为后宫中的四大妃之一,生活待遇有了大幅度提高,也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可惜的是老六这个宝贝儿子,在6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没有挺过去。
后来胤禵出生,乌雅氏想到第1个儿子被人抱走,第2个心肝宝贝因病去世,所以就将所有的心血全部都注入在老十四的身上。对于胤禛则是不管不顾,这也导致十四阿哥和四阿哥之间关系非常冷淡。
随着康熙皇帝逐渐年迈,在太子被废的情况下,众多皇子也开始蠢蠢欲动,也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九龙夺嫡,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每个儿子能力非常强悍。
康熙在面对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一时之间难以作出抉择,因此就写下了遗诏,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等待自己驾崩时,就由顾命大臣取出宣布继位人。
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驾崩,众皇子齐聚畅春园,当朝大臣张廷玉宣布皇帝遗诏,由四阿哥胤禛继承大皇帝位。而此时十四阿哥还远在数千公里外的西北,剿灭策妄阿拉布坦叛军。
关于胤禛成为皇帝,在皇宫中一直流传一种说法。张廷玉和隆科多在皇帝的诏书中做了手脚,将传位为十四阿哥改为四阿哥。
而这些传闻也被母亲乌雅氏所了解,在她的心目中,老十四才是自己的宝贝儿子,只有他才是自己心目中的大清皇帝。
从乌雅氏后续的举动来看,她对雍正不仅没有任何好感,反而处处与他作对。这样的母子关系,就连很多大臣看了也是直摇头。
新皇帝登基必然要大赦天下,而母亲乌雅氏则被尊为皇太后,成为后宫之首。然而面对这样的殊荣,作为母亲却选择拒绝,这就让雍正感到极其难堪。
好在后来雍正发动朝廷大臣去劝劝母亲不要这么固执,好说歹说最终还是无奈接受,可是成为皇太后必然要移居慈宁宫。
然而,固执的乌雅氏却以想念先帝为由,拒绝离开选择继续待在永和宫。对于这样的要求,确实让雍正感到极其无奈和难堪,最终还是依着母亲的性子住在这里。
在雍正上台以后,陆续将八爷党以及反对新政的大臣纷纷革职,甚至还有不少人被抄家和砍头。就连年羹尧这样的心腹大臣,一旦出现任何忤逆的行为。雍正都会毫不手软的将其置于死地。
然而雍正贵为皇帝可以蔑视天下所有人的生命,唯独对自己的母亲真的是没有任何办法。毕竟清朝以孝治国,皇帝不做出表率,天下人怎么看?
雍正将八爷党陆续铲除后,就开始对自己的亲兄弟下手,安排十四阿哥胤禵[yìn tí]守皇陵。对于这样的做法,母亲表示明确反对,毕竟这是她的心肝宝贝啊,即使这样雍正不予理睬。
就因为守皇陵这件事,让母子二人关系降至冰点。在乌雅氏临死前一天,想要和老十四见上一面,雍正还是以天气寒冷为由,恐伤及母亲身体予以拒绝。
当天晚上皇太后就薨逝,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感到唏嘘。
乌雅氏在成为皇太后以后,和自己的皇帝儿子斗气,也让雍正落得了逼死母亲的千古骂名。如果当初能够一碗水端平,那么老十四必然会成为雍正的得力帮手。
参考文献:
《清史稿》
你抢了你14弟的皇位,我永远不会承认呢。我是大清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就是上届宫斗冠军德妃,雍正帝的生母,康熙朝著名的四妃之一。大家对我的印象都是偏疼小儿子,拒绝承认大而姊姊,喂,那事实真的如此吗?我出身满洲,正黄旗包衣,14岁时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上三旗包衣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家奴,内务府选秀选的也是伺候人的宫女,但选宫女皇帝也要亲自应看,素质极好的就会成为。官女子既要事情,也要伺候主子,我就是这种情况。我家虽为包衣,但地位不算低。我曾祖从善坊总理做到了正一品内大臣,家族里也出了不少官员。18岁那年,我怀上身孕,19岁生下你们的四爷,20岁,我怀着二胎被册封为德嫔,21岁生皇六子,22岁,我怀着三胎和其他三人一起进封妃位,23岁生下一位公主,24岁又生一位公主,27岁又生一位公主,29岁生下你们的事。14页一开始,我未分的老四生下来就养在佟佳贵妃宫里,这就为母子不和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就是轰轰烈烈的九龙夺嫡,我是真没想到,竞争到最后的两个人居然都是我的儿子。人人都以为老14会赢,可继位的却是老四,还把老14圈禁在黄陵。得知老四继位时,我说了一句话,我说先帝让我的儿子继承大统,实非我梦想所期,还哭着吵着要去殉葬,迟迟不肯搬去太后的寝宫,不肯接受老四给我上灰。更是在五个月后突然暴病离世,于是剧情就很明显了,我支持小儿子,不愿承认老四的皇位,当众给他难堪。更有甚者,按老九身边的一个太监所说,我要见老14,老四不让,我就一头撞死了。我确实偏爱小儿子,但真的如此拎不清吗?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我说哪句话我要去殉葬?真的是因为我对先帝情深意切,毕竟康熙朝以前殉葬还挺常见的。我不肯签供,不上挥毫,只是想让皇帝早日放了他弟弟。我得病也是因为丧夫。亲儿子反目以及心疼小儿子的多重打击,关于一头撞死之书,毕竟老九是八爷党的骨干,他的人说的话也不能信,为此,皇帝还亲自写文批驳流言,自证清白。你觉得呢?我真的这么偏心吗?
本文康熙的母亲(康熙的母亲和孝庄皇后)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