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王扶之将军的儿女情况,王扶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1位网友观点:
【2021年5月12日仍健在的开国将军统计表】(最新)截止5月,开国将帅仍然健在的仅剩六人,年纪最大的109岁,年纪最小的99岁,平均年龄105岁!作为硕果仅存的开国少将,值得我们所有人的祝福!
这六位开国将军全部都是少将,在授衔的时候,都正值壮年,现在已经是百岁老人了,这六位开国少将分别是:
杨永松少将(103岁)
邹衍少将(107岁)
张力雄少将(109岁)
王扶之少将(99岁)
文击少将(104岁)
涂通今少将(108岁)
这六位开国少将中,有两位是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的,有四位是1955年授予的大校(上校)军衔,之后在六十年代才陆续晋升为少将军衔。其中,涂通今少将,最开始是被授予上校军衔的,然后再两次晋升,成为了少将。
虽然张力雄、王扶之、文击、涂通今是在六十年代之后才授予的少将,但是我们还是会把他们称为开国少将!
希望他们能够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微头条日签# #开国将帅#
第2位网友观点:
1952年8月,115师指挥部遭到美军轰炸,师长王扶之被埋在山洞里。战士们挖了30多小时,大家都认为王扶之牺牲了,连彭老总也不抱希望。可是没想到因为两支苍蝇,让王扶之捡回了一条命。
朝鲜战争时,王扶之所在的39军115师坚守在临津江以东阵地,这一片是战略要地,双方为了这片阵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52年8月2日,王扶之在指挥部的山洞里和几位同志一起研究战况。《人民日报》随军记者刘鸣在一旁撰写战地报道。
忽然山洞的上方响起一阵剧烈的轰炸声,山洞被一颗重磅炸弹命中,还没等王扶之反应过来,他们就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王扶之被炸得当场昏迷,等他醒来时,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耳朵依旧嗡嗡作响。炸弹爆炸时巨大的气流一下子将他推到了坑道的尽头,压在碎石当中。
记者刘鸣和三位机关的同志当场牺牲,王扶之和另外两名幸存的同志,参谋陈志茂以及作战科长苏盛轼用了3个多小时才从土石堆中爬出来。
王扶之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外界的战友取得联系,至少要让他们知道里面还有人活着。可是原有的6部电话机全部损坏,无法呼出。于是他们翻出脸盆、铁桶、饭盒等金属制品不断地敲击制造声响。
可是这个山洞当初为了防空袭挖得又深又长,里面的声音根本传不出去。就这样过去了一天一夜,大家又渴又饿。为了生存他们不敢随地小便,而是把尿液都搜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没有食物和水倒还能忍受,但是由于洞中坍塌,完全是封闭装状态,空气越来越稀薄,就算没被饿死,迟早也会缺氧而死。
王扶之甚至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只是他不甘心,作为一名军人,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埋骨在山洞中,死得真憋屈啊。
不光王扶之本人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外界的救援人员也觉得王扶之生还希望渺茫,甚至都为他准备好了棺材。
指挥部被炸毁后,彭总司令亲自向39军军长吴信泉下令:不惜一节代价把王扶之救出来。吴信泉立即将总司令的指示下达到115师,政委沈铁兵第一时间就派出工兵连开始救援。
可是炸崩的山石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又只有一个洞口,挖掘难度相当大,由于空间狭窄,工兵连的战士们只能分批轮流作业。
慢慢地工兵们终于挖到了几个人,但是他们都已经牺牲了,工兵连继续往里挖,一直挖到天黑也没再挖到一个人。
又过了一夜,战士们足足挖了20多个小时了,还是没有王扶之的消息。大家几乎都不抱什么希望了,沈铁兵让人打了一口棺材,这口棺材比正常的棺材要长不少,因为王扶之身高超过一米八,普通的棺材根本装不下他。
沈铁兵对军长吴信泉说:“恐怕师长他们生还的希望不大了。”
吴信泉沉默良久,他也知道沈铁兵说的确实有道理,山洞塌方,内部又被堵的严严实实,就算没被压死肯定也会因缺氧而死,只是吴信泉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他严肃地说道:“继续挖,人手不够的话我可以调一个工兵营给你们。”
上午十点左右,美军又派了四架轰炸机来到115师驻地上空进行轰炸,战士们不得不暂时放弃救援,直到高炮连击落了一架轰炸机,美军才停止轰炸。
轰炸机离开后,战士们继续挖,一直到下午三点多,此时离山洞倒塌已经过去了30多个小时了。即使是彭老总也不再报什么希望了,他在志愿军icon师级以上干部的花名册上,用红蓝铅笔作了“王扶之同志已牺牲”的标志。
大家默认王扶之师长三人牺牲,因此救援动作开始放缓,毕竟现在的任务是把遇难者的遗体挖出来,时间上就没那么紧迫了。
3号傍晚,工兵连副连长刘文才突然发现了两只苍蝇,发现苍蝇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这两只苍蝇却给了刘文才无限的惊喜。
因为这两只苍蝇是从他们挖掘的土石缝中飞出来的,这就是生命的征兆啊。有苍蝇就证明内部用空气,王扶之师长就有可能还活着。
刘文才兴奋地把这个发现报告给了沈铁兵政委,沈铁兵立即下令增派人手,加快挖掘进度。
四小时后,通道终于被打通,大家终于发现了奄奄一息的王扶之师长以及陈志茂、苏盛轼三位同志。至此,王扶之三人已经在洞内被埋了39小时。
得知王扶之还活着,吴信泉军长热泪盈眶,他立即指示沈铁兵派人将王扶之送到军部,把自己住的房子腾出来给他养伤,还连夜派人把王扶之的夫人曾毅从25公里外的后勤部接过来照顾他。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1964年王扶之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在回忆这段经历时,王扶之感叹道:“如果没有那两只苍蝇,我恐怕就已经牺牲了。我被困了39小时,是39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此后对于人人厌恶的苍蝇,王扶之觉得十分亲切,因为苍蝇是他的“救命恩人”,此后多年再也没有打过苍蝇。
如今王扶之将军已经98岁高龄,是目前仅存的6名开国将军之一,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在此希望老爷子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第3位网友观点:
抗美援朝时期,有这样一件轶事,王扶之曾被2只苍蝇救过命,所以王扶之往后余生都不打苍蝇,并且视苍蝇为“救命恩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2年8月王扶之奉命赴朝鲜战场,镇守临津江以东地区。
一天,王扶之和战友们在山洞讨论作战计划时,突然,美军向他们扔来巨型炸弹,炸弹一响,瞬间地动山摇,山洞顿时倒塌。
王扶之和其余6名战友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埋在了洞里。
王扶之处于昏迷状态,等他睁开眼睛朝四处查看时,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
他挣扎着从土里爬出来,站起来朝四处找寻战友们,发现只有两名战友幸存了下来,其余的战友都已牺牲。
山洞里漆黑一片,而且空气稀薄,在里面很难再待下去。
于是,他们到处找寻山洞的出口。
他们三个人拼尽全力也没能找到出口,原来出口被堵死了。
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没有空气,没有水和食物,唯一的活路就是出去。
可是,他们一直找,一直找,也没能找到一丝有光透进来的地方,他们绝望了,只能寄希望于救援队。
紧接着,他们在山洞里摸索着找来金属物品,用力敲击,试图让外面的搜救部队听到,可敲了好久外面也没有一点反应。
王扶之和战友们一直在山洞里等待奇迹出现。
等待是漫长的,但是值得的。
38小时后,彭德怀得知王扶之遇难的消息,第一时间下令搜救王扶之和他的战友们。
搜救行动进行着,几番周折救援部队也没能找到山洞的入口,就在大家感觉希望渺茫的时候,两只苍蝇嗡嗡地从一处洞口飞了出来,它们似乎是来通风报信的。
救援队有人喊:“快看,苍蝇,苍蝇飞来的地方是洞口,他们有可能就在那里。”
说完,大家便顺着苍蝇飞来的方向开始找寻。
果然,王扶之和战友们在搜救部队的搜救下顺利脱险。
后来,王扶之一辈子都不打苍蝇,他把苍蝇视为救命恩人。
王扶之革命老前辈,他不光有爱国之心,爱人之心,还有感恩之心,两只苍蝇给了他生的希望,他永远铭记于心,并且用一辈子来感激。
他平等看待生命,真的了不起。
第4位网友观点:
1951年砥平里血战,二营长打电话给王扶之:“团长,赶紧撤退吧,不然,二营就打光了。”王扶之:“要是把阵地丢了,我杀你的头。”说完王扶之就后悔了。
1951年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血战,几天几夜的进攻最终在巨大伤亡之后,只能无奈地撤退,而李奇微正是从这里发现了中国军队一个巨大的弱点,攻坚力量不足。
砥平里在横城反击战之后,就成了那条战线上唯一的突出部,打破了这里,联合国军在四次战役中的东线就会全线撤退,从而影响西线战场的侧翼,迫使西线撤退,从而减轻西线三十八军的压力。
李奇微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让本已经做好撤退准备的美军二十三团坚守在砥平里,他的结论是:“敌军认为攻占砥平里是绝对必要的,因此我军无论如何要确保砥手里,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
这也是美军一改以前的作战风格,崇尚进攻的美军第一次拼死坚守阵地。
志愿军方面因为情报的关系,以为砥平里只有不到四个营的兵力,而且已经逃跑得了大部分,是一块到嘴的肥肉,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是那样的。
砥平里,坐落在一个小小的盆地中,小盆地的直径大约5公里,四周都是小山包:南面是最高的望美山,标高297米,西南是248高地,西北是345高地,北面是207高地,东北是212高地。
1951年2月13日,进攻开始就出现了问题,负责掩护的炮兵四十二团,因为拉炮的马受惊暴露了目标,遭到空袭来不及了,本就火力弱的志愿军,只能拿着轻武器进攻严阵以待的砥平里环形阵地,进攻一夜的激战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无咎之胡说历史 三十九军的一一五师奉命参加砥平里战斗,全师上下都很高兴。因为听说砥平里敌人兵力不多,觉得这下能立大功了。所以,13日在研究作战计划时,师长王良太主张以三四四团为一梯队,三四三团为二梯队,三四五团为预备队进行攻击。
三四三团团长王扶之对这个主张有意见,王团长是个敢打硬仗的好手,他觉得把他列在二梯队心有不甘,而且他多少有点“私心”:砥平里就那么点敌人,跟在三四四团后面进去,不是什么功也没有了嘛。于是,王扶之提出三四三团和三四四团并肩打进去。
在黄昏的三四三团发起进攻,迅速攻占了一个山头,向师指挥部报告:我们打到砥平里了。师父指挥部的回答是:攻击并且占领!
当王扶之再次打开地图核对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打下的根本不是抵平里,而是抵平里外围一个叫马山的山头。意外的是通过对俘虏的审问才知道,砥平里根本不是“没多少敌人”,坦克大炮不说,光兵力就有6000多!
王扶之赶快向指挥部报告,并且立即命令部队,在天亮之前,无论如何要做好敌人向马山外围反击的准备。
果然14号白天,美军铺天盖地的飞机轮番对中国军队的阵地轰炸,战士们从入朝作战以来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飞机,整整轰炸了一上午,之后砥平里的美军和法国营兵分五路向三四三团的马山阵地开始反击。
火力之强令阵地上的中国士兵抬不起头来。二营伤亡严重,班和排的建制已经被打乱,但从不同方向冲击而来的美军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二营营长王少伯在给王扶之团长的电话中声音都变了调:“团长!快下命令撤退!不然,二营就打光了!”
王扶之的回答是:“要是把阵地丢了;我杀你的头!”说完,王扶之就后悔了,后悔不该在这样的时刻对自己的部下说这种话。
但是,不是要坚决打砥平里嘛,马山这个地形优越的冲击出发点要是丢了,还怎么打下去?
王少伯硬是指挥士兵们在马山阵地上坚持了一个白天,虽伤亡巨大,但阵地没丢。
熬了一个白天的志愿军终于等到了天黑,14日晚各攻击部队开始对砥平里的主阵地进攻,进攻那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环形阵地。
中国士兵冒着美军布置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拦截火力毫无畏惧地冲锋,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踏着尸体前进。美军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发射速度向四周喷出火焰,在中国士兵冲击而来的每一条路上形成一面面弹雨之墙。
午夜时分,激战进入高潮,望美山方向的美军阵地在午夜时分失守了,二营G连的一个排只剩下施密特中士还活着,三排也只剩下了六名士兵。
连长希斯得到了弗里曼团长从团预备队抽出的一个特种排和几辆坦克的补充,开始对中国军队进行反冲击。但是,美军负责掩护的迫击炮受到中国军队炮火的压制,反冲击的士兵还没冲出多远就出现了六人伤亡。
突击排很快全部伤亡,希斯亲自带领士兵冲击,结果在一个山坎上被子弹打倒。一个士兵拉着他往回拖,上来的拉姆斯巴格上尉在照明弹的光芒下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个士兵的胳膊被打烂,一块皮肤挂在断裂的伤口上。
他用一只手拉着一个人,这是胸部中弹已经昏迷了的希斯。这时,中国士兵开始了又一轮冲击,G连残存的土兵活着逃回环形阵地的,仅仅是很少的几个人。
就在砥平里环形阵地出现危机的时候,二十三团团长弗里曼上校的手臂中弹。也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国军队最不愿意看见的情景出现了:天又一次亮了。进攻砥平里失败了。#历史#
第5位网友观点:
1952年,王扶之将军看到苍蝇,总会称这是他的“救命恩人”!他更是念念不忘那位发现苍蝇的连长——刘文才。
1952年,王扶之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任115师师长,他善长使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率领115师屡立战功!
115师指挥所建在坑道内,里面有8个人,此时,坑道深处点着蜡烛,王扶之正与两位参谋研究作战方案。
突然,一阵巨响,敌机又开始了狂轰乱炸,一枚炸弹落在指挥所顶上,王扶之被一股强烈的气浪掀起,重重摔了出去,失去知觉。不知过了多久,他苏醒过来,四周一片漆黑,他的一条腿被压在乱石中,一动也不能动。
他大声呼唤着8位战友的名字,可是只听到两位战友地回应,这两个人就是刚刚和他在一起的参谋。
他们挣扎着从乱石中爬了出来,又摸索着找到电话,但是挂不通。黑暗中,不知谁摸到一个脸盆,三个人使劲敲打着,希望外面的人能听到。但是这点声音根本无法从地底下传出去。此时,坑道外面,115师的战士们正在奋力地挖着乱石泥士。
第二天上午,四架敌机再次向115师指挥所疯狂攻击,志愿军高炮连迅速击落一架敌机,另外三架见势不妙逃跑了。救援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着,战士们相继挖出几位牺牲战友的遗体。
已经过去30多小时了,还是没有王扶之和另外两位战友的消息。战士们一边挖着废墟,一边呼喊着他们的名字,希望能听到回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大家的心情越来越沉重,都觉得王扶之他们三人被埋地下这么久,没有空气,一定是牺牲了,师部领导便将救援进展情况报告给了彭德怀。彭德怀命令:就是牺牲了,也要找到他们,把他们送回祖国。总部战士在花名册上,找到他们的名字,标注上了“牺牲”。
突然,连长刘文才搬起石头愣住了:两只苍蝇正从石缝中钻出来,“嗡嗡嗡”地飞走了。他兴奋地大喊:“师长还活着!师长还活着!”
立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大家备受鼓舞。师首长知道后,马上增加部队救援。当晚11点多,经历了38小时的与世隔绝,王扶之和两位战友成功脱险。
多年的行军作战,连长刘文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连苍蝇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战士们一个个惊叹不已,感慨两只苍蝇的离奇出现,更感慨刘文才的心细如丝。
这次经历后,王扶之将军每每看到苍蝇,总会笑呵呵地称这是他的“救命恩人”,千万不能打!他更是念念不忘那位发现苍蝇的连长——刘文才。
#头条历史##历史冷知识#
第6位网友观点:
1935年,12岁的王扶之已经长成了1米6的身高,恰逢刘志丹带领红军在延安征兵。王扶之说自己17岁了,他被编入“少共营”,因作战勇猛和思想觉悟高,他成为了红军的一员猛将。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和入朝作战时,他作战勇猛,有勇有谋、立功无数、九死一生。1953年胜利回国时,他才30岁,已经当上了师长。他也圆了多年的心愿就是回乡探望父母。他在回乡的路上,看到过去了十八年的家乡,变化不大,但他的变化太大了,毕竟当时才十二岁的孩子,现在已经是三十岁了。
路上他遇到一个赶着驴车的车夫,好心的说要捎他一程,他看到这位车夫有些面熟,这位非常苍老的老人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但是又说不上来!他跟车夫说起自己当兵已经快二十年了,家乡的变化很大。车夫看他穿着军装,于是说他原来也有一个儿子,悄悄去参了军,也不知道现在是死是活。他安慰了车夫说,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争,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会回来的。说着他又开始询问关于车夫儿子的名字,然后车夫则说起自己的儿子十二岁时,去当了红军。说到名字时,他惊呆了,既然是自己。
他下了马车让车夫停下,原来这真的是自己的父亲,十八年了,怎么老成了这样。他跪在父亲的面前说他就是您儿子王扶之啊,孩子不孝!
1955年王扶之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他又被补授为少将。他是开国将军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正因为千千万万像王扶之一样的将士,舍小家,为国家牺牲和奋斗,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期待您的点赞和评论,感谢观看!
第7位网友观点:
少将王扶之:抗美援朝战役中,两只苍蝇救了他的命
1952年夏末,王扶之任志愿军代理师长,率部坚守临川以东阵地。
8月2日,王扶之于指挥部坑道内约新华社记者刘鸣修改一篇新闻稿。
王扶之坐在窗前,稿子刚修改完毕,将军站起身,舒展一下腰肢,突然
一阵闷响,惊天动地,地动山摇,美机一架飞机上扔下一枚重磅炸弹,正命中指挥部坑道。
刘鸣与三位坑道内的同志当场牺牲,王扶之与另外两人被巨大的气浪推到坑道一角。随即,轰然一声,坑道全部塌陷,王扶之与另两人被掩埋在坑道之中。
幸好,坑道拐角处有空穴,三人挤塞土石之中,虽然身体没有受重伤,但是已与外界隔绝了,如果外面不能及时救援,他们也只能坐等牺牲了。
王扶之等三人被埋后,部队组织工兵救援了一天,不见踪影,经分析断定洞中已无生还希望,遂停止救援,以备后事了,三具棺材也拉到了现场。
突然,一位清理碎石的工兵连长大叫一声:
“看,这里飞出两只苍蝇!”
大家循声而去,果见两只刚刚飞离洞口的苍蝇正盘旋着飞向高处。这位连长立刻报告师部:
"苍蝇能活着飞出来,说明洞子里还有空气,可能师长他们还活着!“
师政委闻报,立即增派兵力,突击挖掘,王扶之等三个因此而获救。
1998年,王扶之将接受采访时,对于那段往事还刻骨铭心。
将军说:
被压洞中后,初隐隐闻外边”咚咚“掘土声,后来这声音就渐渐消失了,被困在里面他们非常着急,于是以石敲脸盆、水桶、饭盒等物,但是最终都没有让外面的人发现。
洞中黑不辨人,空气稀薄,王扶之嘱咐二人躺倒不动,以保持体力。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又有了掘土之声,不久,突然一阵凉风涌入,继而看见光亮,一洞口渐大,有工兵三人将他们拉出,其时,王扶之将军和另外两个人被困洞内已达38个小时。
王扶之将军回忆这段往事感慨地说:”如洞中无两只苍蝇飞出,我命早完了,可惜的是我没记住那位工兵连长的姓名,至今仍未找到!“
我们常常用命悬一线来表示生命遇到紧急状况下的危险和生存下来的幸运。王扶之将军能够被敌机轰炸起的碎石掩埋38小时,最终得救,可谓命悬一线,被救出,真是非常幸运。
但是,我们更应当敬佩那位无名英雄——工兵连长,他观察敏锐,思维缜密,是战争锻炼了他,还是战争因他而改变,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那场残酷的战争中能够存活下来,靠的不仅是运气,而且是这些细心、可爱的战友。
第8位网友观点:
1953年,开国少将王扶之回乡探亲,18年没有回家,到家时他愣住了,没想到他遇上件蹊跷事。
王扶之,1923年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一个贫苦农民家。王扶之五岁时母亲去世了,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他家里每年打出来的粮食只够一个人吃。不过爷爷在世时,王扶之上过三个月私塾。
1935年,刘志丹带领陕北红军来了。12岁的王扶之想参军。
王扶之:我想当兵。
父亲:家里也吃不饱,当兵能吃饱饭,去吧。王扶之高兴地去报名了。
战士:年龄?
已经1米6高的王扶之,担心部队嫌他小不要他。他说:17岁。
就这样,1935年7月,年仅12岁的王扶之穿上了军装。
小小年纪的王扶之,从此在枪林弹雨中开始了戎马生涯。12岁的王扶之在“娃娃营”参战时,他用一只梭镖活捉一个敌人,缴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支枪。因为英勇善战,他很快入团,并成为最年轻的共产党员之一。
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无数次战役。
朝鲜战场上,他因战绩显赫,升任志愿军主力师师长。1953年5月,抗美援朝接近尾声,部队命令王扶之回国休假。
突然闲下来,他很不适应。这时王扶之才想起来,已经18年没回家了。他决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亲。
王扶之感觉回家是自己的私事,不能用公车,于是坐上客车,来到了老家所在的县城。从这里到家还要走10几里山路。
王扶之没有跟当地政府打招呼要车,决定自己不行回家。对于常年战场打仗的他来说,十几里山路小菜一碟。
他一边走一边看着路两边的田地,感觉自己出生入死这18年值了,老百姓有了自己的田地,他的家里也应该会分到几亩地,父亲再也不用去地主家打工了。
他心情太爽了,越走越快。
就在这时,有个赶着牛车的老大爷从他后边过来。
老大爷一看穿着军装一个人在走,就停下了牛车。
老大爷:首长,这是去哪?我捎你一段路吧。
王扶之:那就谢谢您了。
他上了牛车。
一路上也没车没人,俩人就聊开了。
老大爷:你这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去?
王扶之:从朝鲜战场上刚回来。
老大爷一听就来精神了,不断询问关心朝鲜战场志愿军打仗的事。
王扶之觉得也不是什么机密,就跟老大爷聊了打仗的事。
忽然老大爷叹了口气:我有个儿子,当年在陕北参加了红军,这么多年了也不知是死是活。如果活着,应给和你差不多大年龄。
王扶之一听自己也是陕北参军的,说不定认识。
王扶之:大爷您继续说。
老大爷:我儿子1935年走的时候才12岁,不过个子长的很高。
说到这大爷沉默了不再说话。
王夫之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跟自己很像,他看见老大爷一脸凝重,他已经沉浸在忧伤中。便不好意思再追问下去,反正快要到家了。
老大爷到了自己的村了:我到了,首长您去哪里啊?要不我再送送你?
王扶之:大爷我也到了。
老大爷听了一惊:你是......
王扶之:我叫王扶之。
老大爷一听当场晕过去。王扶之赶紧把老大爷抱在怀里:大爷你醒醒啊!
他用手掐老大爷的人中穴。
老大爷一会醒过来了,他泪如雨下:我滴儿呀!随即嚎啕大哭。
原来,他就是王扶之的父亲。
望着才60岁但已经苍老的像80岁的老父亲,王扶之泪流满面。
而王扶之,从当年的12岁娃娃,18年过去,已经成长为我军一名优秀的师长。
如今,开国将帅仅剩6位,王扶之老将军是其中之一,他是国家的“国宝”级人物。
对于这个回乡偶遇的故事,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
#人物# #历史#
本文王扶之将军的儿女情况,王扶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