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网

武昌起义领导人 武昌起义的领导是谁

精选经验
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武昌起义领导人,武昌起义的领导是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永州近代人物传# 宾学礼(1...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武昌起义领导人,武昌起义的领导是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永州近代人物传# 宾学礼(1883-1917) 东安山口铺大树脚人。辈名忠鉴,学名士礼。宾学礼早年肄业于湖北武昌高等学堂、参谋学堂,参加日知会,后毕业于湖北将学堂。武昌起义后,历任军政府军令部顾问,总司令部参谋、参谋部部长、参谋部课报局正长、参谋处第二课正长,第四师参谋长、第八镇督队官,湖北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大总统府侍卫官等职。民国6年(1917)5月28日,在总统府被刺身亡,时年34岁。后被国民政府赠陆军少将衔,归葬家乡青山岭。

他是袁世凯的挚友,是民国最为儒雅的总统,但却在权力斗争中黯然下台,晚年仍心系国家而拒绝帮助日本人。

 

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反抗清廷统治的第一枪,随后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上演了反清朝,求共和的运动,此时被迫在家“养病”的袁世凯接到朝廷命令,要求他即刻回京,出兵平叛乱,但袁世凯却按兵不动,而是等待他那位“菊人兄”的消息。

 

袁世凯口中的菊人兄,则是他一生的挚友徐世昌,两人在袁世凯天津练兵时就通力合作,一步一步的爬上朝廷高位,而面对这清朝生死存亡的关头,徐世昌以一招“互保”,帮助袁世凯称为了新任的中华民国大总统。

 

然而,当袁世凯到达权力的顶峰时,徐世昌却悄悄的隐退。在经历了袁世凯称帝以及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之后,手握大权的段祺瑞曾邀请北洋元老徐世昌出山,但被徐世昌推辞,因为他深知还不到时候。

 

随着冯国璋的下台,由段祺瑞牵头,皖系军阀骨干组成的安福国会,于1918年9月4日,以425票的高选票选举徐世昌为第四任总统。

 

在任总统期间,徐世昌从不身着戎装,黑色燕尾服、配饰勋章,黎明即起,按时办公,稳度书柬,按时批阅,向世人传达出浓厚的文治之风,与中华民国成立后连年武夫当权留下的兵祸军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即使是这样一位儒雅的总统,也不免担心自己无兵无地的身份,夹在直系和皖系之间的他担心被别人左右,一方面重用自己曾经的心腹,一方面与段祺瑞曹锟周旋,不设立副总统一职以求权利的平衡。

 

然而,即使这样,主张和平统一的徐世昌与主张武力统一的段祺瑞仍然在政见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和。

 

自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自发游行反对卖国的段祺瑞集团,面对着杀气腾腾的段祺瑞,徐世昌颁布法令强制开课,竭尽全力的保护学生。

 

但血气方刚的学生怎能遵守法令,在各方势力的压迫下,最终造成了流血事件的发生,徐世昌也成为了文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徐世昌所面临的“烂摊子”还不止这一个,一直提倡南北议和的徐世昌,无力阻止于1920年爆发的直皖战争,战争以段祺瑞失败结束,直系入驻京城,徐世昌倍受排挤。

 

为了更好的平衡权利,徐世昌走了一步险棋,他密电奉系军阀张作霖,意图利用奉系来制衡直系,成功阻止了吴佩孚另选总统的计划。

 

1922年,直奉两系摩擦不断,一向提倡文治的徐世昌以总统令命双方不得战斗,但双方均对命令充耳不闻,并于4月29日正式开战,而仅仅不到十天的时间,奉军便惨败的退回关外。

 

失去了奉系军阀的保护,徐世昌彻底失去了权力,面对大权在握的吴佩孚,他只得以罢免张作霖官职的做法来表示自己对直系的亲近,可这种弥补措施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显得十分苍白。

 

祸不单行的是,回到东北后的张作霖选择独立,宣布东三省自治。

 

无力回天的徐世昌只能任由吴佩孚解散安福国会,并且亲眼目睹吴佩孚拥举无权无势的黎元洪称为“傀儡总统”,以便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徐世昌知道,自己下野的时刻到了。

 

回想起出任总统的风风雨雨,徐世昌不禁感叹世态炎凉,而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安全问题,在当总统时期,直系和奉系他均已得罪,在乱世之下,自己性命堪忧。

 

此时,徐世昌的心腹王怀庆出现,并且发誓保全徐世昌及其家人的生命安全。1922年6月2日,徐世昌辞去总统一职,在王怀庆的护送下,前往天津英租界定居,其后以书画为乐,再也未踏足政治半步。

 

1937年,日军占领平津一代,曾经徐世昌的门生曹汝霖想请徐世昌出山来为日本人做事,被徐世昌言辞拒绝。

 

1938年,身患膀胱炎的徐世昌拒绝了医生前往北平救治的建议,因为他担心自己会被日方扣留并以借机以他的名声发号施令。

 

在弥留之际,徐世昌老泪纵横,暗叹着国运的坎坷,孤独痛苦的他于1939年6月于天津与世长辞。

袁世凯临终前曾预言:有三个人可以拯救中国,这三个人分别是谁?

他说的第一个人,便是黎元洪,黎元洪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为人也比较和善,武昌起义后,革命迫切需要有一个有威望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有人想起了黎元洪,他被众人推举成为了湖北都督。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了,孙中山先生成为了临时的副总统,颇有威望的黎元洪,便成为了临时副总统,那个时候的袁世凯,还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各种纠结中,在尚未完全崩溃的清政府和新政府之间摇摆。

最终,他通过威逼利诱等各种方式,让溥仪退了位,在中国持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那一天结束了。

这一举动,给袁世凯带来了很多好处,如孙中山先生将总统的位置让给了他,但袁世凯并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更看重自己的利益,他不放心黎元洪,便使出了各种手段,逼迫他去了北京。

到了北京后,黎元洪被安排在了瀛台,被软禁了起来,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副总统,但基本没有多少实权,袁世凯去世后,他成为了大总统,但是权力却在段祺瑞手中,缺少武装力量的他,最终只能下野,落得了一个失败的结局。

这第二个人,便是徐世昌,他是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长大的人,参与过清朝组织的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小小的进士很难掀起大的波澜,徐世昌当然也是这个样子,袁世凯成为清朝的重臣,得到了重用后,徐世昌果断投奔了袁世凯,那个时候,他的命运才开始彻底改变。

徐世昌原本和袁世凯一样,一开始支持变法维新的,但那个时候的维新派,主力就只有几个读书人,光绪皇帝也没有实权,很多政令难以推行下去,他们便想了一个招数,想借助袁世凯的力量除掉慈禧。

发现这一点以后,徐世昌和袁世凯两个人的态度变了,权衡之下,觉得光绪的力量太弱了,朝廷中的那些封疆大吏,基本上是慈禧那边的人,没有实权的皇帝胜算太小,如果站在皇帝那一边,惹怒了慈禧,自己以后的日子,可就没有那么好过了,为了自己的那点儿小九九,他们将事情告知给了慈禧,导致光绪被软禁,戊戌变法,也就迎来了失败的终章。

徐世昌因此得到了清朝廷的赏识,获得了军机大臣、东三省总督等重要职务,在东北期间,他推出的新政策,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正面效果,只不过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后来徐世昌也当过民国总统,但同黎元洪一样,没有兵权难有作为,后来选择了隐退,远离了政治。

第三个人,是段祺瑞,段祺瑞的一生,可谓起起伏伏,波澜壮阔,在皖系军阀的支持下,他做过四次总理,而且和上边两个人不一样,手中有枪杆子的段祺瑞,是真的有实权不会被架空的。

他曾经协助袁世凯,结束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他又极力反对,恢复了铭轩制度,在张勋复辟的时候,又是他击败了对方,恢复了共和制度,但同时,他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等恶劣的事件,总得来说,他是一个有功有过的人。

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这三个人确实都挺有才能的,有机会做出一番大事业,改变整个社会,甚至重新创造出一个时代,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袁世凯在识人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能力。

但他的思维的局限性,也正体现于此,真正意义上的伟人和有识之士,会发现人民群众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确实是历史和国家的真正缔造者,权力应该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世凯却仍然把未来寄托在三个人的肩膀上,他思想中腐朽短视的那一面,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三个人没有能彻底拯救中国,也是一种必然,袁世凯最终的落寞和失败,也是一种必然,在任何时代,忽视人民群众的人,都会迎来失败,只不过是时间早与晚的区别罢了。#历史#

今天是辛亥武昌起义111周年纪念日。1911年10月10日晨,清廷湖广总督瑞澂命斩首革命党人彭楚藩、杨宏胜、刘复基,并紧闭城门,禁止出入,欲捕杀党人,一时风声鹤唳。

当晚七时,工程第八营正目熊秉坤等技艺死中求活,发难起事,并推举队官吴兆麟为总指挥,以兴汉为口号,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吴兆麟并要求革命军不得擅离队伍、不得自由行动、不得侵害中外人民、不得破坏财政机关,即向督署进攻,炮队第八标并在中和门城楼与蛇山放列,向督署射击,瑞澂胆怯,由督署后方潜逃至楚豫兵船,统制张彪亦丧失斗志而逃,革命军次日将武昌完全克复,后各省相继响应,是为辛亥武昌起义。

10月11日,革命党人于湖北咨议局会商,以黎元洪为都督,称中国为中华民国;国旗为五色,以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为一家,布告全国国民及湖北各府州县。

1912年8月16日凌晨,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张振武,被绑在木桩上身中六弹而死,这背后是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合谋。

张振武,湖北罗田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曾参与徐锡麟的安庆起义。1911年,张振武在武汉加入共进会,是武昌起义的发起人之一。

武昌起义成功后,张振武出任湖北军政府军务司副司长,但不久,黎元洪将张振武无故排挤出军务司。对此,张振武深表不满,曾托人向黎元洪要求留任,甚至要求出任军务司司长,从而引起了黎元洪的忌恨。

南北和议达成后,张振武虽然与孙武、刘成禺等人在上海组织了“捧黎拥袁”的民社,但事实上,张振武凭借自己掌握的精干武装“将校团”,根本不把黎元洪放在眼里。对于袁世凯、黎元洪等人的裁军令,更是多次“抗不遵命”。为此,黎元洪早想除掉张振武,但又怕激起强烈反对,丧失人心,于是,被称为“忠厚长者”的黎元洪,也玩弄起阴谋手腕,想借袁世凯的屠刀诛锄异己。

对于老奸巨猾的袁世凯来说,张振武在武昌首义以及保卫武昌之役的敢作敢为,有条有理,本已遭袁世凯的忌恨,难得黎元洪也想除掉张振武。因而,袁世凯对黎、张之间的矛盾极为关注。为进一步激化湖北内部矛盾,袁世凯特意指使其参谋次长陈宦跑到武昌,私下对黎元洪说:“三武不去(指孙武、蒋翊武、张振武),则副总统无权,若辈起自卒伍下吏,大总统召其来京,宠以高官厚禄,殊有益于副总统也。”调虎离山,正合黎元洪的心意。

1912年5月,“三武”先后奉召入京,由袁世凯授以总统府军事顾问官的虚衔。但张振武不甘空有虚衔,曾两次上书袁世凯,要求主持屯垦事务。为了敷衍张振武,袁世凯先派他为驻蒙调查员,但当张振武要求设立专门机构办事时,袁世凯便不加理睬了。张振武愤怒之下,竟不辞而别,于6月中旬跑回武昌,凭借自己在湖北的实力,设立屯垦事务所,准备招募一镇精兵,赴蒙镇抚。

张振武此举,这更引起了袁、黎的极度忧虑和不安。尤其是黎元洪,他以湖北而起家,隐以鄂军首领自居,而张振武深得鄂军之心,黎害怕鄂军悉归于张振武的掌握,使他成为徒拥虚名而无实力为后盾的副总统。

湖北向来“三武”并称,但“三武”之间关系复杂,究其缘由,不外乎妒功嫉能。因为“三武”中论才能当以张振武居首,论贡献,蒋翊武、孙武也不能望张振武之项背。何况张振武为人才气外露,有咄咄逼人之势,使人难以忍受。因此,蒋、孙对张颇多嫌隙与不满。

黎元洪见张振武坚决不肯留北京而返武昌,他便利用孙武与张振武的不睦而又施其奸计了。他假装和事佬的姿态,要若干湖北名流调处孙武与张振武的不能相容。参议员刘成禺和郑万瞻在黎元洪的利用下南返武昌,为孙武与张振武设宴解怨,杯酒言欢,握手互道款成。

直心肠的张振武,不但没有想到这是黎元洪的圈套,反而对黎元洪有相当的感激。刘成禺等人完成任务后,即行返京复命,而黎元洪敦劝张振武就总统府顾问的代表又向武昌出发了。

张振武既已误认黎元洪对彼爱护甚深,对其再派专人敦劝入京就总统府顾问之职,也认为是一番好意,情难再却。与此同时,袁世凯也殷殷电请张振武再次进京。在袁、黎的哄骗下,8月10日,张振武携其眷属及湖北将校团团长方维等30余人又来到北京。

11日黎元洪即密电袁世凯,给张振武、方维扣上“蛊惑军士,图谋不轨”等莫须有的罪名。继而,又假仁假义地说:“元洪爱既不能,忍又不敢,回肠荡气,仁智俱穷。伏乞将张振武立予正法;其随行方维,系属同恶相济,并乞一律处决。”

13日,黎又电催,并派秘书饶汉祥等进京谒袁,请即日处决。然而,张振武面对袁、黎预设的圈套却毫无戒备,还兴致勃勃地应酬着。

15日夜,为调和南北感情,张振武又与湖北来京将校50余人在六国饭店宴请北方将士。北洋将领姜桂题、段芝贵等出席敷衍,当时段芝贵已挟捕杀张振武的军令在身。一席未终,段芝贵即托故告辞。22时左右,酒阑人散,张振武与冯嗣鸿、时功玖分乘三辆马车返回金台旅馆。

当途经正阳门时,段芝贵即指挥早已潜伏的步军统领衙门的爪牙突起拦截,首先缚冯嗣鸿,冯嗣鸿问为什么事,有一军官问:君不是姓张么?

冯嗣鸿报出名字,这个军官知道抓错,带人随即拥向张振武所乘马车。张振武及其所带差官都被拘拿。张振武被装入大车解送京畿军政执法处。大车四周有马步军队数十人持枪露刃拥护而行,其后则有民装数十人,两人一排,拥簇尾随其后。在此之前一小时,方维也在金台旅馆被捕,并押往军政执法处的城外分局。

张振武被押到军政执法处后,该处总长陆建章假意为其解缚寒暄。张振武询其故,陆建章示以黎元洪诬张谋反的电报,张斥其诬妄,陆建章又示以袁世凯着即枪决的捕杀令。

至此,张振武始知中人圈套,慨然而叹曰:“竖子无良,乃一至此耶!”接着,张振武向陆建章索来纸笔,但却气愤不能下笔,长叹说:“死耳,夫复何言!”16日凌晨1时,距被捕仅3小时,张振武被杀,与此同时,方维也在城外被害,事后,黎元洪还假惺惺的送去了挽联。

近代中国看天津

黎元洪:

1864.10.19-1928.6.3,字宋卿,湖北黄陂人。

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革命军被迫推举为湖北都督。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被选为副总统。

1913年支持袁世凯,黎被选为副总统。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继任大总统,但实权在总理段祺瑞手里,故形成“府院之争”,段利用张勋将黎驱走,由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

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皖系总统徐世昌,请黎复任大总统,但黎无实权。

1923年6月,黎再度辞职,退出政坛,投资实业。

1928年6月3日,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岁。

黎14岁时,全家迁居天津,在天津有二处住宅。

和平区河北路219号,

河西区解放南路256号,

现在都已拆除,不复存在。

【家世春秋】辛亥武昌首义元勋刘公

刘公 (1881 年—1920 年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1881年10月12日生于湖北襄阳东津大旺洲上洲人,原名耀瑸,字仲文,别号非非子,其家为清末襄阳三大富室之首。

1902 年,刘公东渡日本留学,先后求学于东亚同文书院、东斌学堂、民治大学,学习军事与政治经济。

1905年秋遇孙中山、黄兴于东京,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创办《民报》鼓吹革命。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亲为改名刘公。

1906年萍浏醴起义,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响应。

1907年,筹组共进会,被推举为第三任会长。

1910年携“九角十八星旗”回国,被推选为总理,组织、领导了武昌首义,先后为起义捐巨资两万两白银,起义成功后任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参与制定《鄂州约法》,后任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兼河南安抚使。袁世凯上台后,任总统府高等顾问。护法战争时,策动襄郧镇守使黎天才起兵。

1920年4月12日病逝于上海,时年 39 岁。

1922年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追认刘公为陆军上将。

1928年10月,由湖北省政府张知本主持,刘公公葬于武昌卓刀泉伏虎山之阴。

1941年元月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孙武与刘公:“曰先烈刘公、孙武,早岁著籍同盟,效忠革命,奔走联络,备历艰险。辛亥武昌首义,共谋发难,得力尤多。嗣或赞翊护法,积劳成疾,或息影沪汉,忧国弥殷,先后赉志以殁,追怀往绩,良深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以阐幽潜,而昭矜式。此令”

2011年10月,辛亥百年纪念,由刘公后裔在刘氏宗祠的基础上捐建“刘公纪念馆”。

2019年11月,刘重喜、刘冰赴苏州参加“南社成立100周年及辛亥革命后裔大会”。

2021年10月,刘冰于《团结报》刊文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缅怀刘公。

武昌起义的当晚,黎元洪处死两个起义士兵说:"谁敢造反,如此下场!"

第二天攻占了武昌,成立军政府,推他主持。黎说:"谁跟你们造反?有病啊?"被绑到咨议局楼上死活不签安民告示,挣扎说:“莫害我,莫害我。”李翊东用枪顶住他脑袋都不肯签。

三天后看清楚形势,发现事情成了,他果断主持大局!

双十节,武昌首义日,公元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辛亥革命爆发,逐步推翻大清帝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和军事总指挥蒋翊武,被先总理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本文武昌起义领导人,武昌起义的领导是谁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