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颃颉的意思是什么】“颃颉”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相互对抗、争斗或不协调的状态。下面将从词义解析、来源背景及用法举例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词义解析
“颃颉”由两个字组成:
- 颃(háng):意为抗拒、抵抗。
- 颉(jié):意为对等、相抗衡。
合起来,“颃颉”常用来描述双方力量相当、互相争斗或对立的状态,有时也用于形容事物之间的不协调或冲突。
二、来源与背景
“颃颉”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诗经》《左传》等,多用于描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或矛盾。在文学作品中,它也常用来表现人物性格上的对立或情节中的冲突。
三、用法举例
1.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与秦伯战于韩原,秦获晋侯,晋人之言曰:‘其君能驭其民,而不能御其将,故至于此。’……秦人得晋侯,诸侯皆贺,唯晋人不喜,曰:‘吾君之失德,致此大辱,非我之过也。’于是晋人怨秦,遂有‘颃颉’之势。”
2. 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中也有使用“颃颉”来形容社会动荡、人心不齐的状态。
四、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颚颉 |
拼音 | háng jié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 |
基本含义 | 相互争斗、对抗、不协调 |
出处 | 《诗经》《左传》等古籍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冲突、对立或矛盾状态 |
近义词 | 对抗、争斗、矛盾 |
反义词 | 和谐、顺从、一致 |
文学意义 | 表现人物性格、社会矛盾或历史事件 |
五、结语
“颃颉”虽不是现代常用词汇,但在古文和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表达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也反映了古人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了解这类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