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耻什么意思】“恬不知耻”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了不光彩、不道德的事情后,不仅不感到羞愧,反而表现得非常坦然、理所当然。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卑劣却毫无自知之明的人。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恬不知耻 |
拼音 | tián bù zhī chǐ |
出处 | 《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无功而封,恬不知耻。” |
释义 | 做了坏事或不光彩的事,却不感到羞耻。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
近义词 | 无耻之徒、厚颜无耻、不知羞耻 |
反义词 | 知耻后勇、羞愧难当、自惭形秽 |
二、使用场景
“恬不知耻”通常用于描述一些人面对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行为时,表现出一种毫无悔意的态度。例如:
- 在工作中作弊却毫不在意。
- 对他人进行侮辱却认为自己没错。
- 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却显得理直气壮。
这类行为往往让人感到愤怒或失望,因为当事人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和羞耻心。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耻” 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古人讲究“知耻而后勇”,即一个人如果知道什么是羞耻,才能有改正错误的动力。而“恬不知耻”则恰恰相反,它反映了一个人对道德标准的漠视,甚至是对善恶界限的彻底混淆。
四、总结
“恬不知耻”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做了错事却毫无羞耻之心的人。它不仅揭示了个体的道德缺失,也反映出社会中某些不良现象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避免成为“恬不知耻”的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含义 | 做了坏事而不感到羞耻 |
使用场合 | 批评缺乏道德感的人 |
文化意义 | 强调“知耻”是道德的基础 |
建议 | 培养自我反省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