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摧玉折是什么意思】“兰摧玉折”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世说新语·伤逝》:“王右军(羲之)年五十九,卒。时人谓‘兰摧玉折’。”原意是兰花枯萎,美玉折断,比喻有才华、有品德的人早逝,常用来表达对英年早逝者的惋惜与哀悼之情。
一、
“兰摧玉折”是一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主要用来形容才德兼备之人早逝,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历史背景。它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该成语在文学作品、历史记载中常被引用,用以寄托哀思或强调人物的杰出与不幸。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兰摧玉折 |
拼音 | lán cuī yù zhé |
出处 | 《世说新语·伤逝》 |
原意 | 兰花枯萎,美玉折断,比喻有才德之人早逝 |
引申义 | 对英年早逝者的惋惜与哀悼 |
使用场景 | 文学、历史、悼念场合等 |
情感色彩 | 悲伤、惋惜、敬仰 |
近义词 | 英年早逝、天妒英才、风流云散 |
反义词 | 长命百岁、福寿双全、老当益壮 |
用法举例 | “他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真可谓‘兰摧玉折’。” |
三、补充说明
“兰摧玉折”虽然源于古代典籍,但在现代使用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用于表达对杰出人物的追思。它不仅限于男性,也可以用于女性,只要符合“才德兼备而早逝”的条件即可。
此外,该成语在诗词、文章中常与“风流云散”、“白驹过隙”等表达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词语搭配使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人物或文学出处,可结合《世说新语》及其他古典文献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