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粟戎生吃花生米,粟戎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我《讲武堂笔记》说两位中将的望远镜:
一
1990年,我银川二中的学长韩兢,由宁夏图书馆副馆长调任珠海对台办工作之际,将他父亲“隐形将军”韩练成中将的一具“中正式”6×30望远镜送给了我。
这具抗战中由云南二十二兵工厂,合并为五十三工厂制造的“中正式”望远镜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曾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起义将领郭汝瑰,听闻后在信中对我说:“欣悉韩兢同志将昔日练成同志使用过的望远镜相赠,宝刀壮士,相得益彰了。”
2019年,我在向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图3),报告我的新论文《中国军事地形学流源》时,栗将军把一具云南二九八厂建厂八十周年复刻的纪念版“中正式”6×30望远镜赠我。同时,粟将军向我讲述他的父亲粟裕教他怎样看地形。我想,我这个业余研究军事的地方干部,在首长的心目中是个军人!
我拥有先后两位中将的“中正式”望远镜,遂产生诉说抗战中,我国自行研制的军用望远镜历史的冲动。
二
1936年至1938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唯一的一家军用光学仪器厂,第二十二兵工厂由筹备处到建厂,从南京到重庆,再到昆明,经历战火劫难,几经周折,在厂长周自新,总工程师金广路,以及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龚祖同等的共同努力下于1939年4月22日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完成了中国第一具6×30军用望远镜。根据云南《二九八厂志》记述:
根据周自新的指示,龚祖同曾与威德特(wcidcrl)教授谈过,威德特教授指出了几处设计上的几个要点。1937年,金广路到达柏林,在龚祖同的住处,两人一起研究了望远镜的制造技术,特别是测距的分划板制作问题。接着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参照德国同类产品,边计算,边修改,由龚祖同计算,金广路制图,完成了6×30双筒望远镜的初步设计任务。此后,他们又通过在德国莱茨、亨索尔茨,以及瑞士威特厂的学习考察,再次调整了。设计,主要零件都尽量采用当时在欧洲比较容易购买到的,如望远镜壳身等,以解决国内制造设备和技术上存在的困难。
1939年1月,6×30双筒望远镜的试制工作在金广路、龚祖同的主持下,金工方面由总工程师金广路负责,光学设计由光学所主任龚祖同负责,光学零件制造由技术员顾柏岩、黄培熙负责,金工零件的制造由技术员陈斌、胡梓贤、温崇束负责,装配工作由装配所主任彭明经、技术员王守中负责。4月22日,二十二厂用自己制造的零件装配出了中国第一具6×30双筒棱镜军用望远镜,放大倍数为6倍,物镜有效孔径为30毫米,视度为8度。目镜可根据使用者的情况进行调节,装有分划板,利用分划板上的垂直分划与水平分划,可测定目标间的夹角,并可概略测量目标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经“军政部”核准投入大批量生产。1940年9月,该镜被命名为“敬之式”望远镜,后又改名为“中正式”。1939年至1941年期间,生产了1866具。这一时期的“中正式”的镜肩标识左为“双望6×30”,“昆明二十二”。1941年12月,二十二厂与五十一厂合并为五十三厂,这一时期生产的“中正式”望远镜的镜肩标识改为“中政五十一兵工署造”(或“军政部造”)和“6×30”及测距分划符号。此后还生产过400多具单筒的6×30望远镜,其实是“中正式”双筒望远镜的一半。
6×30双筒望远镜的试造成功并交付抗日军队使用,是中国第一代军用光学器材设计制造人员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经过辗转搬迁,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出的一大贡献,它掀开了中国军用光学器材从依靠进口走向自己制造的历史篇章,开创了中国光学发展中的新纪元!
三
说到望远镜,学长韩兢兄,多年前还送我的一个英国单筒望远镜的附镜,即高倍目镜(图5)。韩兄曾将其父“隐形将军”韩练成中将,1945年抗战胜利接收海南岛时,侵华日军海南警备府司令伍贺启次郞海军中将呈缴的一具单筒英国望远镜和附镜分别送给王姓朋友和我。
近日王姓朋友将这具珍贵的伍贺启次郎呈缴的英国单筒望远镜送还韩兢。我得知此事后,遂也将手中这枚附镜送还韩兄。此镜于三十多年后再次珠连璧和。 这具望远镜见证抗日战争海战和陆战那殷红的历史!
1956年,粟裕一家五口,在湖南韶山参观毛主席旧居的时候,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中的人分别是他的妻子楚青,长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女儿粟惠宁。
作为名将之后,粟裕的几个孩子都很争气,尤其是长子粟戎生先后参加了抗美援越、珍宝岛战役、抗越老山防御作战等多次战役,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后来被授予中将军衔。
照片中这位戴着军帽、光着上身,躲在猫耳洞里,正在观察敌情的军人,正是粟裕大将的儿子……粟戎生。
从粟戎生很小的时候开始,粟裕就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胆识和魄力。
在粟戎生五岁的时候,粟裕就曾送给他一只手上。
5岁那年,粟裕送给儿子一把小巧的手枪。粟戎生在手里把玩着,很快就玩熟练了。
后来的粟戎生,也走进了部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
在45年的军旅生涯中,粟戎生从抗美援越的南疆到“反修”前哨的北疆,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他经历了和平时期战火的洗礼和考验,也做出的许多贡献。
1967年,粟戎生在击落美侦察机作战中荣立三等功,真可谓是“虎父无犬子”啊!
#人物#
#历史#
粟戎生中将家族世系简表
粟戎生1942年出生,湖南会同人,是粟裕大将大的长子,弟弟粟寒生,妹妹粟惠宁,夫人李曼俊。
虎父无犬子,作为粟裕长子的粟戎生参加过抗美援越和老山战役,是和平年代为数不多
有过实战的将领。历任副团长、师副参谋长、步兵第200师师长、第67集团军参谋长、总参军务部副部长和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粟戎生将军家族世系简表。
粟戎生,1942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粟裕大将与楚青的长子。家中有兄妹三人,弟弟粟寒生、妹妹粟惠宁。妻子李曼俊,开国少将李夫克之女。两人育有一子粟志军。
1961年,粟戎生参军入伍,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参加了抗美援越和国土防空作战。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
粟裕对长子粟戎生要求很严格。有次粟戎生班主任都忍不住问他:“你是不是亲生的?”粟戎生一愣,回答道:“没错!”班主任听了以后,依然不太相信看着他。这是发生在粟戎生中学时的事。
原来,粟戎生在外婆身边长到2岁时,才被父亲粟裕接到身边。此后,粟戎生跟着父母在军营生活,大人吃什么他就吃什么。部队行军时,小粟戎生有时候被放在背筐里,有时候被绑在马背上。
这样颠簸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粟戎生3岁时,粟裕要教他游泳。当父子俩来到湖边时,小小年纪的粟戎生不敢下水。
气得粟裕直跺脚,于是把一个竹筒绑在儿子身上,直接把儿子抛下了水。儿子在水里不停地拍打挣扎着,还大哭大喊着:“爸爸,救我,救我!”
妻子楚青看见了这情景,急得在岸边走来走去,还骂粟裕怎么这么狠心。而粟裕却若无其事地看着水中挣扎的儿子,还鼓励儿子自己游。过了一阵子,戴着竹筒的粟戎生不喊不叫了,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手脚开始有规律地划着。
没几天,这3岁的娃竟然自己学会了游泳。
其实,粟裕就是想让儿子锻炼一下胆量,同时让儿子明白一个道理:置之死地而后生
1961年,粟戎生在哈尔滨主修导弹专业,这个专业毕业后,可是去大城市搞军事科研。但是粟裕却把粟戎生分配到云南的地空导弹部队,而且还是从最基层的战士做起。
云南前线环境相当潮湿,蛇虫鼠蚁多,每晚还得在野外露营,粟戎生身上被咬得斑斑点点的。
除了环境不好以外,粟戎生之前学习过的导弹知识,在这里也根本用不上,唯有重头开始学习。但粟戎生凭着自己的能力,从战士一直升到了排长。
8年后,接上面命令,粟戎生所属的部队要从云南转移到内地。
回到内地后,粟戎生在部队各方面的条件,都能得到改善。本以为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好好休息一下,谁知粟裕再一次将粟戎生“扔到”了边境的野战部队,进行锻炼。
面对当时随时开战的紧张局势,北方寒冷的天气,以及从防空兵,转变成为步兵所带来的困扰,粟戎生都一一克服了。
其实,粟裕这两次的安排,都是经过粟戎生同意的,而粟戎生在父亲从小的军事式教育的熏陶下,报效祖国的决心也是坚定的。
直到粟裕的心脏停止跳动的那刻,粟戎生才发现作为开国大将的父亲,什么都没给家人留下,除了3块遗留在头部的弹片。
这3块弹片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在1930年2月赣南作战的时候,一发炮弹在粟裕身边爆炸。3个月后,粟裕慢慢康复了,此后却染上了头痛病。
直到捧到父亲的骨灰盒,粟戎生才知道父亲常年头疼的原因。粟戎生感到遗憾的是,没能在父亲去世前,陪他回一趟湖南老家。
粟裕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在温室中长大,而是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
所以即使当时的粟戎生年龄还很小,他严格地按照军人的生活方式,培养粟戎生,希望他长大后报效国家。
令粟裕欣慰的是,儿子粟戎生不但完成自己的愿望,并且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将军。
资料来源:《粟戎生:父亲粟裕的未了心愿 教我研究未来战争》
作者:蝉
粟戎生中将家族谱系图一览!
粟戎生,1942年出生,是粟裕大将的长子,在他一生军旅生涯中,他从抗美援越的南疆战斗到“反修”前哨的北疆,再战斗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
45年的军旅生涯中,他经历了和平时期战火的洗礼和考验,而且在1967年25岁的时候,击落美侦察机作战中荣立三等功!199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粟戎生成长在在江苏扬州的外公家,他外公赞赏他父亲粟裕大将的战斗生涯,给他起名为“戎生”!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粟寒生,曾任中国远洋公司副经理!
2016年7月14日,在叶选宁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叶选宁生前的老同事、老战友、校友们都来到现场和他告别。
这是谢飘、粟戎生、王之在告别现场握手问好。
右一是谢飘,1939年10月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是谢觉哉和王定国的儿子。1960年9月,谢飘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第八期学员,曾经在国家经贸部任职。
左二是粟戎生,1942年出生。粟戎生是开国大将粟裕和楚青的长子,1961年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导弹工程系第九期学员,曾经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左一是王之,1942年出生,是开国上将王震和王季青的三儿子。1960年,王之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八期导弹工程系学员,曾经担任国家电子工程部工业管理局副局长。
叶选宁是叶剑英元帅和曾宪植生的儿子,1938年在香港出生。1956年,叶选宁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所以,叶选宁、谢飘、粟戎生、王之都是老革命的后代,也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校友。#历史回眸#
2015年7月3日,开国中将张震的三儿子张宁阳在北京去世。7月7日,在张宁阳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很多老同志的后代都来到了现场送张宁阳最后一程。
这是粟戎生和粟惠宁兄妹俩参加张宁阳的遗体告别仪式时拍的照片!
张宁阳在兄弟姐妹中排第四,出生于1950年,18岁入伍,曾经担任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少将军衔。
粟戎生是开国大将粟裕的长子,1942年出生,毕业于哈军工,曾经担任第24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张震和粟裕的交集,要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
张震是湖南省平江人,在华东野战军担任参谋长。而粟裕,是湖南省会同县人,当时是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两个人联合作战,指挥了多次大战役,既有生死战友情,还有很深的革命情谊。
现在张震将军的儿子去世了,粟戎生就和妹妹前来和他告别。#历史回眸#
2020年9月28日,开国大将徐海东的女儿徐文惠在北京去世。10月4日,徐文惠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粟戎生夫妇前来和徐文惠的遗体告别!
左一是粟戎生。粟戎生是开国大将粟裕的长子,1942年出生,毕业于哈军工。
粟裕和徐海东都是开国大将,都是擅于指挥作战的将军,彼此相互欣赏,也相互尊重,
左二是粟戎生的夫人李曼俊。李曼俊是开国少将李夫克的女儿,毕业于哈军工。
徐文惠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曾经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粟戎生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一起参加过父辈的纪念活动。
而且,徐文惠比粟戎生大3岁,每次见面时,粟戎生都叫徐文惠:“大姐”。
徐文惠去世了,78岁的粟戎生亲自到现场和徐文惠大姐告别。#历史回眸#
本文粟戎生吃花生米,粟戎生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