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意思简单介绍】“不毛之地”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土地贫瘠、无法种植农作物的地方。这个词语不仅用于描述自然环境,也可以引申为资源匮乏、发展困难的地区或情况。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不毛之地”的含义和用法,以下是对该词的总结与表格形式的展示:
一、总结说明
“不毛之地”原意是指土地贫瘠、没有草木生长的地方,后来被广泛用来比喻条件恶劣、难以发展或缺乏资源的区域。这个词在文学、新闻报道以及日常交流中都有使用,常带有负面评价的意味。
它强调的是“无生机”、“无产出”,可以是地理上的,也可以是社会、经济层面的。例如,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或者一个长期未开发的荒凉地区,都可以被称为“不毛之地”。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毛之地 |
拼音 | bù máo zhī dì |
出处 |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天命不于常,惟德是辅;人之不仁,不可与久处。”后世引申为“不毛之地”。 |
原意 | 土地贫瘠,不能生长庄稼的地方。 |
引申义 | 比喻资源匮乏、环境恶劣、难以发展的地区或状态。 |
使用场景 | 描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问题等。 |
近义词 | 荒芜之地、贫瘠之地、荒凉之地 |
反义词 | 富饶之地、肥沃之地、繁荣之地 |
例句 | 1. 这片山区土地贫瘠,被称为“不毛之地”。 2. 那个地方由于战乱,早已成为不毛之地。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毛之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描述,更是一种对环境或社会状态的深刻表达。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