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司马光砸缸》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古代故事,讲述了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小时候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古人对“救人”与“方法”的思考。
一、原文(节选)
>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而讲其大义。其父曰:“汝何以知之?”光曰:“吾能诵之。”父喜,令诵之。后,群儿戏于庭,一儿堕瓮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二、翻译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显得非常懂事,像个大人。他听别人讲《左氏春秋》时,十分喜欢,回家后便向家人讲述其中的大意。他的父亲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司马光回答:“我能背诵。”父亲很高兴,让他背诵。后来,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有一个小孩掉进了水缸里,其他人都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水涌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
三、注释
文言词句 | 翻译 | 注释 |
光生七岁 | 司马光出生时七岁 | “生”指年岁,即年龄 |
凛然如成人 | 严肃的样子像一个成年人 | “凛然”形容神情严肃、庄重 |
闻讲《左氏春秋》 | 听人讲《左氏春秋》 | “闻”是听的意思,“讲”是讲解 |
爱之 | 喜欢它 | “之”指代《左氏春秋》 |
退而讲其大义 | 回家后讲它的大意 | “退”指回家,“大义”指主要内容或道理 |
汝何以知之 | 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 “汝”是“你”,“何以”是“为什么” |
吾能诵之 | 我能背诵 | “诵”是背诵 |
群儿戏于庭 |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 “戏”是玩耍,“庭”是庭院 |
一儿堕瓮中 | 一个孩子掉进水缸里 | “堕”是掉下,“瓮”是陶制的水缸 |
众皆弃去 | 其他人都跑开了 | “皆”是都,“弃去”是离开 |
光持石击瓮破之 | 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缸 | “持”是拿,“击”是打,“破之”是把它打破 |
水迸 | 水涌出来 | “迸”是喷出、涌出 |
儿得活 | 孩子得救了 | “得活”是得到生命 |
四、总结
《司马光砸缸》虽篇幅短小,但内容生动,寓意深刻。它不仅展现了司马光从小就具有的冷静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面对突发状况时,不能盲目跟随他人行动,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此外,故事还反映出古代教育重视阅读与理解,司马光从小就能通过听讲掌握经典内容,说明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能力极强。
五、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故事名称 | 司马光砸缸 |
出处 | 《宋史·司马光传》 |
主人公 | 司马光(7岁时) |
故事背景 | 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有孩子落水 |
关键事件 | 司马光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儿童 |
体现品质 | 聪明、冷静、果断、有担当 |
教育意义 | 面对危机要独立思考,灵活应对 |
文言特色 | 简洁生动,语言精炼,富有画面感 |
结语:
《司马光砸缸》作为一则传统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不仅因其情节有趣,更因其蕴含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也能从中汲取宝贵的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