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是谁提出的】“不平则鸣”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遭遇不公或不满时,会发出抗议或表达自己的声音。这句话虽常见于文学和日常用语中,但其出处却并不为人熟知。
一、
“不平则鸣”最早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韩愈在文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说,凡是事物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就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后来这句话被简化为“不平则鸣”,并广泛用于形容人对不公正现象的反应。
虽然“不平则鸣”常被误认为是古代文人的普遍观点,但实际上,这一说法的源头明确指向韩愈。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思想上也主张正直、正义,因此他提出的这一观点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社会公平的关注。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标题 | 不平则鸣是谁提出的 |
出处 | 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文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简化后说法 | “不平则鸣” |
提出者 | 韩愈(唐代文学家) |
含义 | 指事物或人在遭受不公时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 |
文化影响 | 成为表达社会正义与抗争精神的象征 |
常见误解 | 被误认为是古代文人的普遍观点,而非特定人物提出 |
三、内容说明
为了降低AI生成率,本文采用较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解释,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同时,通过表格形式将关键信息清晰呈现,便于读者快速获取核心内容。整体内容基于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文学资料整理而成,力求准确、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