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学而不厌】“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学习态度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了后世广为流传的成语。
在现代汉语中,“学而不厌”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乐于学习,即使面对困难或重复的内容,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动力。它不仅是对个人学习态度的肯定,也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
成语“学而不厌”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学而不厌 |
出处 | 《论语·述而》 |
拼音 | xué ér bù yàn |
解释 | 学习从不感到满足,形容勤奋好学、乐于学习的精神状态。 |
近义词 | 好学不倦、孜孜不倦、勤学不辍 |
反义词 | 好逸恶劳、浅尝辄止、不思进取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形容人的学习态度。 |
示例 | 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仍学而不厌,不断钻研新知识。 |
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而不厌”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我、拓展视野、增强竞争力。
“学而不厌”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不轻言放弃,在取得成绩时不忘继续努力,始终保持一颗求知若渴的心。
总之,“学而不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它提醒我们:学习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唯有坚持与热爱,方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