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是什么故事】“完璧归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常用于强调诚信和维护尊严的行为。
一、故事总结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听说后,派人向赵国索要,并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大臣们担心秦国只是虚张声势,不敢轻易答应,但又怕得罪强秦。于是,赵王派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前往秦国交涉。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他机智应对,最终在众臣的协助下,成功将和氏璧带回赵国,保住了国家的尊严与利益。秦王虽然愤怒,但因无计可施,只能放他们离开。这一事件被称为“完璧归赵”。
二、关键人物及角色分析
人物 | 角色 | 行为描述 |
蔺相如 | 赵国使者 | 智勇双全,巧妙应对秦王,成功保护和氏璧 |
秦王 | 强国君主 | 以强凌弱,试图用欺诈手段获取和氏璧 |
赵王 | 赵国君主 | 犹豫不决,最终信任蔺相如完成任务 |
大臣们 | 赵国朝臣 | 提出建议,协助蔺相如完成任务 |
三、成语寓意
“完璧归赵”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
- 智慧与勇气:面对强权,不轻易妥协;
- 诚信与责任: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 维护尊严:不因外力而丧失原则。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完璧归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物品归还,还是企业间的合同履行,都应秉持“完璧归赵”的精神,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权益。
结语
“完璧归赵”不仅是古代外交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与压力时,更要坚守底线,维护正义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