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产者有恒心原文翻译】一、
“有恒产者有恒心”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经济基础与道德修养关系的重要论述。这句话的意思是:拥有稳定产业的人,才会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孟子认为,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安心从事道德修养和追求理想,否则便会因生计所迫而失去操守。
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因此“恒产”多指稳定的田地或财产。现代语境下,“恒产”可以理解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或基本生活保障。这句话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对现代社会的社会治理、教育、心理建设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 拥有稳定产业的人,才有坚定的心志;没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坚定的心志。 |
若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如果没有坚定的心志,就会放纵自己,行为不端,无所不为。 |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等到他们犯了罪,才加以惩罚,这是陷害百姓。 |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怎么能说仁德的人执政时会去陷害百姓呢?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因此,贤明的君主制定百姓的产业制度,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奉养父母,下足以养活妻儿,丰年能吃饱,荒年也能免于死亡。 |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然后引导他们行善,百姓就容易跟随。 |
三、结语
“有恒产者有恒心”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提醒,更是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思考。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只有当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时,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自律和社会和谐。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民生福祉,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