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被动句】在汉语语法中,“被动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用于表达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这种句式通常用来强调动作的接受者,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了解被动句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义。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也就是说,句子的重点放在“谁被做了什么”,而不是“谁做了什么”。常见的被动句标志词有“被”、“受”、“遭”、“给”等。
二、被动句的特点
特点 | 说明 |
主语为动作的承受者 | 如:“书被他拿走了。”其中“书”是动作的承受者。 |
动作的执行者常由“被”引出 | 如:“他被老师批评了。” |
强调动作的结果或影响 | 被动句常用于描述事件的结果,而非过程。 |
有时省略动作的执行者 | 如:“我被雨淋湿了。”未提及是谁让“我”淋湿的。 |
三、常见被动句结构
结构 | 示例 | 说明 |
被 + 动作执行者 + 动词 | 他被老师表扬了。 | “被”引导动作的执行者。 |
受 + 动作执行者 + 动词 | 她受到了表扬。 | “受”较书面化,语气较正式。 |
遭 + 动作执行者 + 动词 | 他遭到了误解。 | 多用于负面事件。 |
给 + 动作执行者 + 动词 | 我给他打了电话。 | 表示动作的给予或传递。 |
四、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项目 | 被动句 | 主动句 |
主语 | 动作的承受者 | 动作的执行者 |
重点 | 强调结果或对象 | 强调动作本身 |
结构 | 常用“被”字 | 不用“被”字 |
例子 | 书被他拿走了。 | 他拿了书。 |
五、使用被动句的场合
- 在新闻报道中,常用被动句来保持客观性。
- 在书面语中,被动句能增强语言的正式感。
- 当动作的执行者不重要或未知时,使用被动句更合适。
六、总结
被动句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用于突出动作的承受者。它在表达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强调作用,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和正式写作中。掌握被动句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多样性。